讀醫護的對流行病學(Epidemiology)這名詞應該不會陌生.可是不陌生不等於認識.讀醫的老夫不敢評,學護的應該是所識不多了.
先說字義,Epidemiology是從希臘字根衍生而來,EPI 即 UPON,DEMOS 是 PEOPLE 而 LOGOS 則是STUDY.
國際衛生組織(WHO)詮釋流行病學為[研究衛生相關發展態勢或事件(包括疾病)的分佈及其決定因素,並將這項研究應用於疾病控制和其他衛生問題].讀來有點詰屈聱牙不易理解,老夫只是文抄公,文責不負,茲附上英文版本,好讓大家對比.[Epidemi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health-related states or events (including diseas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tudy to the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other health problems.]
流行病學有多種模式,傳染病流行病學重於從生態方(ecologic perspective)面著手.傳染病流行病學的目標是識別和描繪病原體(causative agent);搞清楚傳染原(infectious agent),宿主(host)與環境(environment)三者的關係;最終目的是控制及阻止傳染病的散播.
傳染原,宿主,環境是研究傳染病流行病學的鐡三角.
傳染原的研究包括細菌,傳播途徑和細菌的特性,比如在宿主體外惡劣情況下的生存機率及細菌自身改變抗原性(antigenicity)的能力.
宿主的研究主要是被感染的敏感性(susceptibility),這包括遺傳基因,免疫力,年齡,社會地位,生活起居,進食習慣等.
環境則包括地理,氣候,棲息地;人口,動植物,傳染媒(vector);職業,以至災難(如地震,水災)等因素.
要認識傳染病流行學,有些詞句不能不明白,更是不能缺少某些知識,茲例如下:
傳染途徑(Mode of Transmission)
直接傳染是直接經由皮膚,血液,體液甚至胎兒從母體接觸中被傳染;
間接傳染則是由空氣,食物,染污物,傳染媒等輾轉傳染
感染鏈
由傳染原(infectious agent)的積聚處(reservoir),,通常是在宿主體內,經過向外輸出的門路(portal of exit),透過適當的傳染途徑(Mode of
Transmission),經由輸入的門路(portal of entry),最後進入另一易受感染的宿主(susceptible host)體內的完整感染過程.
不同的人暴露(exposure)在不同傳染原當中跟傳染原接觸,有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細菌有多大的感染力(infectivity)除了要看宿主的身體狀況,還得看細菌存在的環境和細菌是否透過適當的門路從宿主身體向外輸出及進入另一宿主身體;我們受了感染也不一定會發病.所有被感染的人當中會有多少人真正生病,產生病徵病狀,便是這細菌的致病性(pathogenicity);最後,就是生病了,因為不同的病菌其病毒性 (virulence)也不同,所以病情的嚴重程度也有分別.
老夫用傷風(common cold),肺結核(TB)和麻疹(measles)試舉例以說明之:
傷風的感染力是中等,致病力也是中等,但病毒性低(病情一般不會嚴重);肺結核的感染力低,致病力也低,但病毒性高(病情會很嚴重);麻疹的感染力高,致病力也高,但病毒性低(病情一般不會嚴重).
由暴露於傳染原至發病有病徵病狀前,中間有段時期是無臨床症狀的,叫亞臨床期(subclinical stage),是為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當病發有病徵病狀後,是臨床症狀期(clinical stage);跟著的當然是痊癒期,不幸的會是因病而殘障甚至死亡(recovery
stage, disability/death).
對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的認知,有助於識別傳染原,分別不同的流行傳染病,識別傳染原的來源和協助識別傳染期.
疾病發生率(incidence rate)
一段時間內新發病的病例數目和平均總人數的比值
罹患率 (attack rate)
有多種解釋,大致跟發生率無異;也有解釋為期限由疾病爆發起至結束止
患病率(Prevalence )
一段時間內所有現存病例(所有未痊癒的新舊病例)數目和平均總人數的比值.點患病率 (point prevalence)是某一指定時間的患病率.
監控(Surveillance)
有系統的,持續的資料搜集,分析,解釋及資訊散播
疫症爆發調查(outbreak
investigation)
當有一定數目的病例發生,超出當局所訂標準,便是疫症爆發.當有疫症爆發時,進行爆發調查是不能免的.疫症爆發調查不單為控制及防止疫症蔓延,也為阻止新一波的爆發,為減低醫療經費,為向公眾交待,更為識別新的感染原.
一般的疫症爆發調查有十個步驟,一是證實病案報告的正確無訛(accuracy of disease report );二是證實疫症的爆發(determine
existence of an outbreak);三是建立個案定義(case definition);四是識別額外病例
(identify additional cases);五是進行描述性流行病學(conduct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六是產生和測試假設(generate
& test hypothesis);七是監控疫症爆發過程(monitor course of
outbreak),評估和更新相應策略(reassess strategies);八是環境調查和化驗調查(Lab. &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九是執行疾病控制措施(disease control measures);十是調查報告及溝通(report
& communication of findings)
描述性流行病學(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利用資料之收集及處理,描述在族群(人:年齡,性別,行為,免疫力等)、時間(時:季節,長期,短期)及地點(地:工作地點,區域,氣候,結集,叢生)等因素影響疾病、傷殘或死亡之數量與分布情形.除了可單一考慮人,時或地對疾病的影響,也可用特定研究方法來綜合探討人,時,地三因素對疾病發生的影響.描述流行病學的結果可用於擬定疾病危險因子因果相關的驗証假說,並可瞭解族群的健康狀況,提供發展、改進醫療服務的資料.
免疫(Immunity)
由外物剌激自體產生抗體,如曾經染病或打預防針(vaccination),稱為主動免疫(active immunity);直接接受抗毒素(antitoxin),如打血清,嬰孩從母乳中得到抗體,稱為被動免疫(passive immunity);當大部份人接受免疫預防措施,產生免疫力後,那些少數無接受免疫預防的,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保護,因為暴露於傳染原受感染的機會大為降低,那叫做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
阻止及控制措施(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標準預防(Standard precaution –
mask / gloves / gown / face shield / hand hygiene)
防疫注射(Vaccination)
咳嗽禮儀(Cough etiquette)
病媒控制(Vector control)
被染污產品回收(Recall contaminated product)
隔離及檢疫(Isolation and quarantine)
教育和訓練(Education / training)
政策和指引的制定(policies / guidelines)
老夫一口氣洋洋二千字寫傳染病流行病學,卻因自己讀書少,寫來雜亂無章,但該說的粗略都說過了.只要加些想像,把上述的串連,互相關聯,不多不少對傳染病流行病學也該有些概念,也符合了老夫[淺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