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派藥評估(AOM Assessment)的枝節

這幾天老夫又開始為護理院校做派藥評估(AOM Assessment)。東華東院(TWEH)做了幾次。稍後應該到東區尤德醫院(PYNEH),那裡也有兩個學生要通過評估。

昨天,接到院校主管電郵,說東區尤德醫院病房經理希望評估員為學生核對派葯及在葯紙加簽名,問老夫意見,老夫婉拒了;稍後,再來電郵說尤德的護理主任認為病房員工不想被牽涉到派藥評估的過程中,評估完畢後病房護士會檢查派藥紙,而評估員簽名只是一種姿態。這時老夫生氣了,回覆也强硬了。

這關乎到幾個問題,最重要的是認受性。老夫不是病房護士,不是醫院的僱員,也不是醫管局僱員,如果參與派葯核對,並在葯紙上簽名確認,法律上是否恰當?不怕一萬,最怕萬一,如真的有醫療意外,那該誰人負責,保險會賠償嗎?看來,老夫上身的機會很大。諸位不該懷疑老夫派藥的知識技能,意外可以是病人的問題,也可以是突然對葯物有不良反應。

至於說評估員簽名只是一種姿態,病房員工事後會跟進,那就更是荒唐。老夫小人之心,覺得他們這樣解釋只是虛張聲勢,事後會跟進檢查才出奇。而且病房員工事後檢查藥紙更是一種姿態,但卻有違規矩,不合常理。沒全程跟貼,派過什葯,有否問題,有否派錯,光是檢查葯紙可查到些什麼?就算查到有問題發生過,又怎生補救?

評估員不是需要獨立於外,細心觀察評審的嗎?如果跟從尤德員工這些意見,在派葯的過程中直接參與,難免忙亂,也有角色的衝突,又怎可得出不徧不倚的評審結果?

病房經理,護理主任,都該是有點經驗,多些見識,可給下屬意見,可作後進典範的。可是竟然有如斯見解,其專業上,法律上的意識如此薄弱,真的一蟹不如一蟹?

想當然了,他們的藉口是忙吧。無可否認,病房真的很忙,但派葯評估不是時時刻刻都有,而每次都不超過六十分鐘,為人為己,何樂不為?老夫相信病房中有七至八成的護士都曾經滄海,經過派藥評估這一階段,既然自己也曾經此苦,應該識得體諒配合吧。

上了岸的,常投訴人手不足,也投訴同事經驗淺,不可靠難當大任。可有想過因果?自己作過什麼,業報隨來;為什麼人手不足,為什麼年青的不可以獨當一面?薪火相傳呀!自己是否看重同事的培訓,有否用心指導後學?

我們的局長說戴口罩會引至社交疏離,是不學無術之見。[社交技巧應該更廣義地包括個人與他人溝通,表達個人權利、需求、滿足或義務的同時,亦能顧及他人同等之權利、需求、滿足或義務的一種理性態度。 ]菲利浦(Phillips,1978)

學生的權利,需求就是有一個好環境學習,有人指導扶持;新進的權利,需求就是有適當的培訓及關懷。光是六十分鐘的派藥評估也諸多阻撓,這樣的專業,這樣的上司,可訓練出獨當一面的好人才嗎?可留得住人才嗎?

醫院的功能並不單是醫治病人。科研,培訓也是醫院的重要任務。病房經理如果不明此道,還是不做經理好了。

院校為求目的不擇手段,不堅持原則,這樣的心態,關了反而萬事大吉。可是在香港差不多都是這樣的院校。


吾道休矣,病人自求多福吧!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類固醇 steroids

這陣子,因感冒而死的港人數目直追沙示(SARS)時的,政府雖無高調提點,老夫仍是那句:自求多福。

想起沙示,便想起類固醇(steroids)。當然很多人視類固醇為洪水猛獸,但水能覆舟,亦能載舟,類固醇自有其可愛的一面。沙示時,老夫便有一同事接受大劑量的類固醇,使她從垂死之中活過來,卻又得面對情緒變壞髖關節骨枯的痛苦,得失之間,怎去定奪。

類固醇是統稱吧,一般是指由腎上腺皮質層(adrenal cortex)產生的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皮質類固醇再細分為糖化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礦物皮質類固醇(mineralocorticoids)等激素(hormones),主宰左右了人體中一系列的生理過程(physiological processes)[包括對壓力的反應(stress response),免疫反應(immune response),新陳代謝(metabolism),合成代謝(catabolism),體液及電解質(electrolytes)的調控等等]。

糖化皮質類固醇具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抗炎(anti-inflammatory)和減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對過敏反應的作用等。

礦物皮質類固醇主要是控制人體中水和電解質的份量。

在醫學上,類固醇可謂是靈丹妙葯,用途是廣泛的。由腦瘤至皮膚病;由過敏至自體免疫性疾病;由痛風至類風濕性關節炎,由癌症治療至器官移植,數之不盡。類固醇的製成品也因而多采多姿,外用內服,無論噴霧劑,滴劑,針劑,膏,丸都有。

坊間多談類固醇色變,好像有百害而無一利,就是因為類固醇的眾多副作用好[傷身]。中醫更常詬病類固醇,但不論中西藥,有那類真的是一點副作用也沒有[太子都食唔壞]?只要權衡輕重,對症下藥,應用則用,縱使毒藥也是良方。

老夫做腦外科時,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是腦外科必備之葯,用來減輕腦腫脹,因而減輕顱內壓。地塞米松是類固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老夫因而特別愛問學生類固醇的副作用,可惜答得能令老夫滿意的不多。

別的老夫不大了了,但對類固醇的副作用卻耳熟能詳;劑量,時間長短和用葯的方法三種元素主宰了副作用的產生和其嚴重性。其實在用葯劑量少和時間短暫的情況下,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副作用出現。

常見的副作用有: 
  1. 消化道潰瘍 (peptic  ulcer)
  2. 食慾旺盛體重增加,臉變得較圓(moon face),看起來變胖了;背頸部脂肪沉積突起(buffalo hump),脂肪移積到腹部以致身軀變胖但四肢卻變得較細瘦(central obesity)。
  3. 皮膚變得較薄,胸部、腹部、大腿有時可見紫色條紋(striae),有時會出青春痘
  4. 血糖增高(hyperglycaemia)
  5. 情緒變壞或變好
  6. 壓抑免疫系統,使身體對病菌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
  7. 骨質流失較易而產生骨質疏鬆(osteoporosis)現象
  8. 肌肉無力,肌肉萎縮(muscle weakness/wastage)
  9. 會有血壓升高的現象  (hypertension)
  10. 少數病人會有白內障(cataract)或青光眼(glaucoma)的現象,但此並非很常見
長期使用類固醇,身體產生皮質荷爾蒙的機能會因長久被抑制而降低,產量極為不足,所以在病情改善或其他問題需要減量或停藥時,大夫們都會很耐心的慢慢減劑量,使身體能夠適應。如果突然停藥,會有全身倦怠, 關節酸痛等情況,嚴重時甚至會有神智不清等現象。

老夫認為類固醇本是救急扶危的靈丹妙葯,所以負上不義之名,只是世上庸醫太多,用葯太濫所致。副作用不談,類固醇的功力可把很多病徵病狀掩蓋(mask),庸醫便借此欺世盜名,病患一時感覺良好以為是葯到病除,可只是治標不治本。傷風感冒等小病會自我痊癒,慢性病一時三刻不取命,問題可能不大(免疫力,抵抗力降低是開門揖盜,不可掉以輕心);某些情況下,病灶不除暗裡坐大,病堪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