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1月26日 星期日

武漢肺炎


身經百戰,經歷過沙士,禽流感,豬流感的香港大學新發病毒性疾病學講座教授管軼日前赴武漢考察,回港後發表悲觀不安的言論(附圖一)。老夫看過後有不祥的預兆;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在刺針雜誌發表,預言未來數日將是香港最後的機會(附圖二),再對比香港政府遲鈍的相應行動及策略,老夫就更有點兒絕望。

隱瞞疫情是中共一向的技倆。武漢肺炎疫症十二月初爆發,但一直被遏制未有相關通報。政府不報猶可,民間的奔走相告也被制止,相繼有多人被告以製造恐慌製造謠言之罪。但互聯網發達,總有漏網之魚,老夫化外之民在2019 年終時也知悉並警惕親朋(附圖三)。

封關把病源拒於門外本是阻止疫症在港蔓延的首要措施,可惜盲從政府不肯為。人謀不臧,國家不可信,更不可依賴香港政府,只有自求多福!加強自我的感染控制,希望臨難能苟免,幾個月後疫情消退時仍能保全身!

如官軼般,老夫也是身經百戰,經歷沙士,禽流感,豬流感的年代,是醫院中層管理人員,從未離開前線,也了解高層處理疫症的手段,正是承上接下,對傳染病爆發的危機處理及感染控制的方法了然於胸。

什麼流行病學治療方法,留給高人操心吧。一介草民,能做的就是自保,牢牢銘記及嚴謹執行感染控制。

口罩,護目,洗手,遠離人群是必要的.

坊間不斷有該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的爭辯。事實上,N95 口罩是較高規格的防預工具,為高危活動或空氣傳播疾病而設,並不適宜長時間配戴。醫院中除處理空氣傳播病患,或在抽取咽喉分泌樣本等高危程序需要配戴外,一般戴外科口罩已可。此外,N95 有不同型號,提供給不同面型,正常要經密封測試(Fit Test),才知合適自己的型號。此外,每次配戴時更要立即做測漏試驗 Fit Check),查看有否適當配戴,沒經這些程序戴N95,比戴外科口罩效果可能會更差。老夫教書時愛用穿旗袍作例,天下沒有人人合穿的旗袍,每件旗袍都是度身訂造貼身非常,這是 Fit Test,每次穿旗袍後都必照鏡細看有否紕漏,這是 Fit Check

沒做 Fit Test,不知用那一型號的N95,又不懂 Fit Check,怎麼算?事實上流行性感冒病毒,包括冠狀病毒都是飛沫傳播,配戴外科口罩足以應付。

戴外科口罩也要有規有矩,一定要把嘴及鼻都遮蓋了,不要把口罩隨意扯下又拉上;用手處理過外科口罩後更要即時洗手/用酒精抹手;除下的口罩不可再用。外科口罩的學問不少,看下面抄自明報的附文吧(建議細讀)。

坊間有一笑話,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不戴口罩,卻叫人戴平光鏡護眼。原來飛沫置呼吸道於不顧,專選眼睛入侵。

護眼是應該的,正確來說,是護黏膜。生活中飛沫入眼的機會比染污了的手擦眼的機會少得多!最容易出事是不經意的用手把弄口罩或其他污染物品後再擦眼或鼻孔,病毒便會從眼鼻的黏膜入侵。所以要儘量避免擦眼擦鼻,更要適時洗手和勤洗手。

防疫最好是與人隔絕遠離人煙,但說很容易做卻難。退而求其次,避免身處人群聚集之所,荼樓酒館電影院等地方少去為佳。

做到上述的,病毒於我何患焉?但觀乎專業的醫護人員,能百份百做到的也不多,且看各人做化了。

------------------------------------------------------------------------------------------

明報網: 口罩


謬誤:購買外科口罩,標明是3層設計,萬無一失!
梁:購買外科口罩,除了選擇3層設計,亦可參考盒上列明的細菌過濾效果(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BFE)及粒子過濾效果(Particle Filtration EfficiencyPFE)。
BFE:生產商使用大小約3微米的金黃葡萄球菌作測試。細菌粒子多為14微米,因此口罩的BFE數值愈高,過濾細菌的功效愈佳。
PFE:生產商會使用0.11微米的粒子作測試。但為增加過濾成功率,生產商測試時或會使用1微米粒子;然而流感病毒粒子為0.1微米,因此即使口罩的PFE過濾率高逾九成,亦不代表能隔絕病毒。所以PFE數值的參考作用有一定限制。
謬誤:N95口罩能阻隔至少95%小於0.3 微米粒子,平日出街戴N95最穩陣!
曾:以現時香港情况,戴外科口罩已足夠。然而,萬一香港出現首宗確診個案,與患者接觸的家人和醫護就要用高規格的N95口罩;因為未知道該病毒的特性、傳播途徑,接觸患者前應穿戴個人防護裝備,如保護衣、口罩、面罩、手套等。
因為目前仍未完全了解武漢的情况,如要前往當地,可以戴外科口罩;但如果很擔心,亦可佩戴防護力較好的N95口罩。
外科口罩可以阻隔以飛沫傳播的病原體,但要阻隔經空氣傳播的病原體,須佩戴N95口罩。暫時未能確認是次新型冠狀病毒可否透過空氣傳播。在天氣特別乾燥的日子,由於濕度很低,當帶有病原體的微粒或飛沫在空氣中蒸發,這些病原體的水粒子變得十分細小,容易在空氣中飄浮,距離可遠超1呎。另一個可能性是源於特定環境,如當年SARS疫情,有醫院在病房內使用霧化器,SARS病毒繼而在空氣四散。
謬誤:為環保,改戴棉布口罩。
梁:口罩過濾功效高低,視乎其纖維大小,愈小愈能阻隔病毒粒子。外科口罩由3層不織布組成,過濾層纖維直徑為25微米,對於0.1微米的病毒粒子阻隔率為40%50%。至於棉布口罩,棉繩結構纖維直徑為5001000微米,不但不能過濾病毒粒子,亦難防細菌粒子,只能過濾200微米以上的塵蟎。
弄濕 戴逾8小時 須換口罩
謬誤:一個口罩戴足全日都無所謂。
梁:外科口罩纖維附有靜電,用以吸附病毒粒子。但長時間佩戴口罩時,臉部出汗,瓦解纖維的靜電,削弱口罩的吸附功能,「午膳時除下口罩,飯後重新戴上。在這過程中,空氣中的水分進入纖維,瓦解靜電,令口罩較難過濾病毒」。因此,一旦口罩弄濕或佩戴超過8小時,就需更換。
謬誤:外科口罩用顏色區分底面,有色一面朝外;單色口罩則無分底面。
梁:分辨口罩底面前,要先了解底面的功能有何不同。外科口罩的外層為防水性(Hydrophobic),防止水分中的病毒或細菌滲入;底層物料為吸水性(Hydrophilic),吸收人體呼出的水蒸氣,讓用家更舒適。
因此如要分辨口罩底面,建議在兩面灑一點水滴,觀察哪一面吸水。但現時不少生產商為節省成本,以防水物質製造口罩底面,使口罩底層未能吸水;如果發現口罩兩面皆不能吸水,該口罩亦沒有底面之分。
合規格立體口罩 防禦力較佳
謬誤:立體口罩只是外觀好看,阻隔病毒效果不及外科口罩。
曾:立體口罩覆蓋面積較外科口罩大,側面較貼服。但其保護效果亦要視乎口罩物料是否與外科口罩規格相同,以及鼻樑位置有沒有金屬條。金屬條的重要性是使口罩上端緊貼面部,以免細菌或病毒從縫隙進入。
梁:3D立體口罩的防禦能力較佳,原因與風速有關。對比平面口罩,立體口罩的面積較大,能減少風速,使1微米以下粒子在空氣中停留較長時間,更易黏附在口罩,減低患者直接吸入病毒粒子的風險。
活性碳只吸味 不阻隔病毒
謬誤:4層活性碳口罩,阻隔效果較3層外科口罩更佳。
梁:活性碳用以吸收異味,如甲醛,不能阻隔病毒及細菌。因此口罩加入活性碳物料後,不能提高過濾效果。
謬誤:口罩愈大,遮蓋面愈多,保護愈強。
曾:口罩太大,例如小朋友戴了成人口罩,很多時有許多縫隙,細菌或病毒可從縫隙進入;加上小朋友面形較小,口罩金屬條未必貼合,縫隙亦會增加。相反,口罩尺碼太小亦不合適,不完全包覆口、鼻及下巴,亦削弱保護力。口罩的大小最好是剛剛好緊貼面,而又適合自己的面形。
梁:佩戴外科口罩,若臉頰兩側有縫隙,不能過濾約兩成空氣,削弱過濾效率。
謬誤:日本口罩款式多,防護力較高。
曾:在日本購買口罩時,同樣要留意口罩層數和細菌過濾效果,最好懂得包裝上日文說明。有日本口罩採45層設計,聲稱加入了保濕層,這些可能是噱頭。但如果有額外的效能,也未嘗不可,譬如敏感人士或需要選用內層是低致敏物料的口罩。選擇口罩時,最重要是中間層的過濾網,可阻隔細菌、粉塵,以及第一層的防污、防水物料。





圖一

圖二


圖三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升糖指數 /血糖指數(GI)Glycemic Index


早餐吃了一大碗白粥,加上幾片炒蛋,填飽肚子很滿足。

個多小時後,突然覺得很餓,神情不振有點困倦,心中一凜。是血糖低的症狀!自己一向無糖尿病,但此情況已不是首次發生,心知肚明,不該忽略了高升糖指數食物的為害,該是反應性低血糖症 Reactive hypoglycemia。慌忙找些吃的東西下肚,繼而上床休息。

糖指數是碳水化合物在進食後釋放葡萄糖引致血糖水平升高的程度,等級從0100。血糖指數低的食物會緩慢而穩定地釋放葡萄糖;血糖指數高的食物會迅速釋放葡萄糖,導致血糖(葡萄糖)水平顯著波動。

低血糖最常見發生在進餐後,這稱為反應性低血糖症。高糖指數食品會導致大多數人的血糖在短時間內,約進食30-60分鐘內升高,人體相應釋放胰島素來控制突如其來高血糖的威脅,因而可能發生反應過度,致血糖迅速下降。今天早餐食的白粥便是糖指數食品,有此反應殊不出奇。


單一食物的升糖指數如混合其他食物一起進食也會有改變脂肪和纖維素會把其他食物的升糖指數降低。總的來說,經煉製過的食品或長時間烹煮的食物升糖指數會較高,但這不是鐵律。

世人認知的複雜碳水化合物和簡單醣之類的術語已無參考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除這些術語,並以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總含量及其糖指數值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