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溺斃 (Drowning)

[南丫四號]沉船,傷亡慘重,最新消息是三十八人溺斃,老夫相信不止此數.從此港殤與十一國慶緊密相隨,揮之不去.且看強人政治怎去解拆這窘局.

老夫對海事陌生,不比對房事認識多,不評論這海上意外了,這裡也不談國是.老夫想談的,還是醫學上的問題,是遇溺的問題.

先要分清三個與遇溺有關的詞彙:溺水(Near-drowning),溺斃(Drowning)和繼發性溺斃(Secondary Drowning).

溺斃(Drowning)醫學上的定義是遇溺窒息引致二十四小時內死亡;溺水(Near-drowning)則是遇溺引致需要尋求醫學治療;繼發性溺斃(Secondary drowning)是遇溺二十四小時後因併發症而致死.

遇溺後的反應,大同小異.遇溺者大都是先掙扎一番,儘力保持頭部突出水面;當體力無以為繼,口鼻被水淹沒後,大多數人會閉氣;吸入第一口水,引致喉肌痙攣;通常,痙攣後會再鬆弛,讓水進入肺部,少部份人會持續痙攣,死後解剖發現肺部無積水.

這些反應,涉及幾個生理上的保衛措施.(1)垂死掙扎是自然反應,但也有人因為突然浸入很冷的水中,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受刺激以至突發性心跳停頓,毫無掙扎即時死亡,醫學上這叫浸沉綜合症(Immersion Syndrome).(2)當不想吸水入肺而主動閉氣一段時間後,血中的二氧化炭含量增加至觸發點,人便會不自主地呼吸,以至吸入第一口水.(3)冷水會刺激喉部肌肉痙攣,阻止吸水入肺.(4)多數遇溺者最後都會因缺氧以致喉肌放鬆,阻不了吸水入肺.(5)解剖所知,85% 的受害者平均吸入水份為 22mg/kg.

當吸水入肺後,這裡便有大學問.吸入淡水與海水的生理物理反應大有不同.淡水入肺後,因滲透壓力(Osmotic Pressure),肺中水份會經肺氣泡滲入血管血液中引致血球破裂敗壞(Haemolysis);海水入肺,海水不會滲入血管,反之,由於海水滲透壓力高,會把血管中血液水份吸入肺中,原則上,遇害者除了被海水,還有被自己的體液溺斃.

部份遇溺者會在溺斃前被救送入醫院,要醫治這類溺水病人,主要是穩定其呼吸,心跳及血壓.之後便是密切觀察留意有否併發症.溺水的併發主要有肺炎(Pneumonia),電解失常(Electrolyte abnormalities),缺氧也可影响心肌,腎和腦神經的功能甚至壞死.

大部份的繼發性溺斃(Secondary Drowning)都是肺炎所致.除吸入污水外,約四份一的遇溺人士會嘔吐並吸入嘔吐物引致肺炎.

最後一提的是冷暖水的問題,細菌在暖水中滋生得特別好,所以在冰冷水中遇溺而生肺炎的機會反而較少.此外,當遇溺者是突然而迅速的沉入冰冷的水中,有可能產生哺乳動物潛水反射(Mammalian Dive Reflex),這因為冰涷而引發的反射會使全身的新陳代謝迅速慢下來和使血液聚流向心,肺及腦等重要器官.慢下來的新代謝和回流血液中的殘餘氧份足夠維持這些重要器官的基本功能一段較長的時間.這些遇溺者被救時多會呈現很慢的心跳和很低的血壓,甚至慢至低至察覺不到的假死現像,對這些遇溺者迅速進行人工復甦法是很有效和很重要的.

可惜的是哺乳動物潛水反射(Mammalian Dive Reflex)雖然在小孩時期發展很好,但在人長大後便會慢慢的衰退,

老夫少時在內科也收過遇溺人士,那時就是不明為何好好一個人,只是嗆了幾口海水,行得走得卻不讓他出院,原來是要多觀察一些時間,救起時行得走得不代表稍後不會有併發症.

當中表表者為遇溺後呼吸侯群症(Post-immersion Respiratory Syndrome).這是一種因肺氣泡中的表面活化劑(surfactant)受浸後功能受損,影响肺中氧氣和碳氣的轉換效能,甚至整個肺功能衰退.潛伏著的遇溺後呼吸侯群症是突發性的,在遇溺後四十八小時內隨時會突現出現甚至引致死亡.

所以在醫院中見到病人精神奕奕正常人一個,有時也不要為空出病床多收病人而讓他出院.一概都應因症而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